文旅行业2018科技大事件

时间:2019/01/23 来源:专业视听网

关键词: 文化建设、旅游产业、公共文化服务、文物保护、舞台科技、非遗保护传承

回首2018年,文化、旅游与科技融合程度日益提升,科技正在全面融入文化建设、旅游产业、公共文化服务、文物保护、舞台科技、非遗保护传承等各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9年伊始,SMIA协会带领大家回顾上一年科技助力文旅融合的大事件,以盘点的方式认识文旅融合进程中出现的“黑科技”。

首届“遇见中国”数字媒体艺术特展举办

2018年2月,“欢乐春节”系列活动之“遇见中国”数字媒体艺术特展在蒙古国乌兰巴托举行。

▲360°中国瓷器秀(图据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

“遇见中国”数字媒体艺术特展以中国前沿的数字成像、虚拟现实、智慧交互等多种数字媒体展示手段,集中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验者可以通过数字化的展品,了解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体验当代中国市井大众的日常生活,感受蓬勃发展的中国力量。

通过此次展览,发现蒙古国观众对于文化与科技融合这种形式很感兴趣,尤其是其中的互动环节,使观众摆脱了以往枯燥的参观形式,能够置身其中去了解、学习文化,寓教于乐的模式或许更适合文化的传播。”

平昌冬奥会展示北京8分钟

2018年2月落幕的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北京用精彩的8分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信心满满的中国。

24名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轮滑演员和24个带着透明冰屏的智能机器人,象征着第24届北京冬奥会。借助高科技实现的影像变换,在舞台上滑出漂亮的曲线轨迹,与智能机器人相映成趣,带来了一场融合科技与文化的视听盛宴。在“冰屏”的中国元素展示中,在现场轮滑表演演员以及灯管变换中,可以看到中国龙、长城、京剧演员、凤凰开屏等中国传统意象和文化元素。

▲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表演(图据新华社)

24块近乎透明的屏幕被称之为“冰屏”,这项源自中国本土实现透明图像显示的创新设计,在国内外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

大量科技手段使得舞台风格大气磅礴,智能机器人和透明冰屏的组合让未来世界触手可及,向世界观众发出了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邀请函。这种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年轻和古老的对比,更能映衬出一个文明古国的现代活力,也是最好的文化自信的表现。

“非遗百科”上线唐卡专题

2018年3月,百度“非遗百科”上线了“唐卡专题”,对《白度母》等40余件唐卡展品进行展示。通过亿级像素采集,120张高清照片矩阵合成10亿像素的超高清图片,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可见,观众甚至可以获得比线下更好的观赏体验。

▲百度“非遗百科”上线的“唐卡专题”(图据《中国文化报》)

2015年底,百度百科推出聚焦非遗的大型专题项目“非遗百科”,向网民全方位呈现非遗项目的权威信息。目前,百度非遗百科专题已收录非遗词条近1400个,辐射人群超过1800万,成为规模较大的非遗知识权威科普平台。未来非遗百科还将继续普及非遗知识,助力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

《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公布

2018年4月,《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正式公布。

▲第二届山东文化惠民消费季·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大潮》

山东在政策指导下开展的重点实验室建设,使山东省文化科技基础环境条件大幅改善,文化装备水平显著提升,一批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文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国际交流合作水平不断提高,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依托山东艺术学院的“文化遗产科技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侧重从文化遗产资源中提取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建设山东地区特有的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并将其应用于创新创意开发和衍生品设计。《管理办法》的公布表明除了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以外,省级的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也初见成效。

西安城墙国际文化节举行

2018年5月,陕西省西安市在南门文化礼仪广场举行西安城墙国际文化节。

▲西安城墙国际文化节(图据Art西安)

西安城墙国际艺术节现场,1374架无人机将腾空翱翔,在西安城墙南门段上空通过灯光变化,展示具有中国特色、陕西文化、西安元素的特色造型,如丝路骆驼、石榴花等图案。这段无人机组成的“空中科技城墙”与西安城墙遥相呼应,寓意着从古到今绵延悠长的中国历史文化与科技发展。而千架无人机编队表演也将成为世界之最,创下数量最多无人机编队表演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西安城墙国际文化节依托城墙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科技+文化”的深度融合,以“时空之门”为创作理念,打造中外弦音对话时空交响,呈现出一场集光影科技、现代艺术、古城文化于一体的光影盛宴。

国内首个博物馆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验收

2018年5月,由上海博物馆主持开发的国内首个博物馆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验收,上海博物馆的管理初步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

▲上海博物馆数字中心综合页面(图据央广网)

上海博物馆数字化管理平台是以数字化为技术手段、以博物馆学为理论依据开发的数据分析和管理系统,分为“人、馆、物”三大板块,通过互联网入口、现场服务入口及馆内局域网入口等多种来源实现数据汇集,达到俯瞰式的数据观测效果,准确及时、全面综合地反映博物馆的实时运行状况。该平台所采集的内容包括上海博物馆的藏品、观众客流、新媒体传播、展区观众的行为、文创产品销售等数据,涵盖了博物馆收藏、研究、传播三大功能,对数据进行科学挖掘和精准分析后,最终以可视化的形式予以表达。据悉,上海博物馆拥有结构完善、数据丰富的藏品数据库,14余万件珍贵藏品的基本数据和研究、保管、动态利用数据齐全,为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正在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上博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搭建能够为未来多点办公一体化数字管理打下基础,推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新路径。”

AI博物馆计划启动

2018年5月,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上,国家文物局与百度公司共同启动了AI博物馆计划。

AI博物馆计划不仅构建了打通各馆壁垒的数字博物馆平台,还在功能上实现智能搜索、智慧地图、图像识别、语音交互导览、机器翻译、AI教育等,以著名的兵马俑为例,只要用百度App对它拍个照,图像识别、AR技术就能让兵马俑“活”起来,不但能自我介绍,还能有问必答。

▲百度AI博物馆计划

利用大数据技术,打造内容详尽、科学完善的文物数据库,是文物保护和文创开发的基础。目前,我国许多博物馆都开展了文物数字化扫描和存档工作。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为实现壁画的永久保存和更好传播,对馆藏640幅唐墓壁画进行了数字化记录和研究展示;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700件早期北大荒版画及64件名家书画作品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也在有序进行,运用数据采集和复制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作品的原始风貌,同时便于作品研究、传播、展示。

目前,AI博物馆计划已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达成合作。

首届上海国际文化装备博览会举行

2018年6月,首届上海国际文化装备博览会成功举办。

▲开幕式现场(图据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首届装博会以“文化装备让文旅资源‘活’起来”为主题,邀请来自全球业内的文旅演艺、主题游乐、数字博物馆、展览展示、出版印刷等五大类技术、产品赞助商,多个行业协会组织以及一百余家产业链上下游服务商参展。“在泥土上都可以印刷”的未来数字印刷技术、“拍什么就能打印什么”的影视道具一体化3D打印、“可以将影像投影到一座远山上去”的9万流明RGB激光显示、“一副耳机装下宇宙声音”的四维数字耳机……都出现在了首届装博会上。

2014年,上海高科技文化装备产业基地在上海自贸区成立,主要为国内外文化装备企业提供进出口代理、产品展示等全方位的服务与支持,这是国内首家高科技文化装备产业基地。上海在国家文化装备基地建设、引进国际NAB博览会、整合上海国际电影电视双节技术设备展资源基础上,需要一个国际化的平台,来对接全球文化装备业,分享最新理念、展示最新技术、激发新的创意、创造合作机会,首届装博会就是这样一个平台。

2016年度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完成验收

2018年8月,2016年度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完成验收。通过验收的12个项目涉及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方式创新、文化新业态、艺术创作与演出内容创新等文化建设的诸多方面

▲“声影·中国”交互式多媒体电子音乐舞台艺术创新工程

以中央音乐学院承担的“‘声影·中国’交互式多媒体电子音乐舞台艺术创新工程”为例,其研发过程和阶段性成果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经过第18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多媒体电子音乐舞台艺术创新工程成果专场展演音乐会以及多次国内外重要演出的检验,数十部不同演出样态的多媒体电子音乐作品呈现出较好的艺术表达效果,展现了技术创新与艺术创新之间的相辅相成。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实现“刷脸”入园

2018年9月,全国首个未来景区样板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在杭州亮相,游客可通过线上或线下扫码购票后“刷脸”入园。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游客刷脸入园(图据飞猪)

在出境游日渐火热的今天,科大讯飞通过软硬件集成创新研制了“翻译机”,将语音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到实际场景中,以离线识别、快速翻译、场景识别等特色功能服务用户,使得语言不再是旅行中的障碍。

热门技术探讨更多>>

同类产品或技术文章列表更多>>